【文:張詩華】
教養3不
1.不要把錯怪給「地板」
有時因為心疼孩子,所以當孩子跌倒時,會說「地板壞壞、害你跌倒」之類的話,雖然許多現代父母已經不會這麼說,不過有時仍會把錯誤怪到其他人事物身上,比如:「都是狗狗突然大叫、害你嚇到」「都是把拔太慢,讓我們等好久」僅管說出這些話時,我們可能只是想安撫孩子的心,但久而久之,可能會讓孩子養成「凡事責怪他人」的習慣,無法思考真正的前因後果。
Tips:
下次想要安撫孩子時,不妨專注在孩子的情緒上,聊聊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,比如「狗狗汪汪叫會讓你害怕啊!是不是太大聲了呢?狗狗汪汪叫有可能是因為牠也很害怕喔!」
2.不要欺騙孩子、食言
孩子是很信任父母的,但若是父母經常性的食言、或者為了安撫孩子而蓄意欺騙,則會漸漸造成親子間的相互不信任,不利於雙方的互動。
Tips:
某些事情當然是不適合全盤告訴孩子,但父母可以不用欺騙的方式,改為告訴孩子某方面資訊,或向孩子分享出自己的感受。
此外,也別隨便向孩子開出「無法兌現的支票」,如「這次月考考進前五名就帶你去迪士尼玩!」,改為真正能力所及又合乎情理的。
3.不要恐嚇孩子
有時為求管教速效,會隨口說「不乖的孩子警察會來把你帶走!」「再哭接下來就打針!」「你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!」,如此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心理陰影,認為父母的愛是「有條件的」、認為警察、醫生都很可怕,有一天也可能失去孩子對父母的信任。
教養3要
1.要懂得適時放手
孩子還幼小的時候,父母常會幫忙孩子做許多事情,諸如餵飯、穿衣解扣、收拾自己的物品……,但這些自理能力,都應該漸漸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;放手的最佳時機,就是當孩子「想要自己來」時,或者父母也可以適時引導。就算孩子吃飯吃得滿臉飯粒、扣子扣歪、上衣沒紮好……,這些在努力了一陣子之後,都會有所成長。
「學習」不只是智育成就,還有重要的「生活自理能力」,透過生活中累積的經驗、學習到處理事情的方法,都能幫助孩子發展更加健全的人格、提高自信心。
2.要觀察與聆聽
現代生活忙碌又緊湊,經常父母與孩子間的互動只剩下「吃飯、洗澡、睡覺、寫功課」;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學習及考驗,並不侷限於課業,很多成長的困惑,都是需要父母細心觀察孩子、耐心傾聽孩子,才有辦法順利解開。更多時候,這些成長的困惑,是孩子說不出口的,總需要父母自行察覺。
聆聽孩子的心聲時,按耐住自己「大人的智慧」,別急著下指導棋、訓話,有時孩子在與父母聊天的過程,也可能說一說就自己豁然開朗了呢。
3.溫馨叮嚀,更要示範身教
父母對孩子的叮嚀總少不了,無論是生活或是道德上的叮囑,當然都還是會進到孩子的耳中,不過更重要的還是父母的身教;聽一千次「少看電視、多看書」,也比不上孩子每晚看見父母關掉電視、看起書來的這種畫面,將更加有效。
「想怎麼收、先要怎麼栽」,不只是人生道理,還是父母實踐身教的最好註解。